词典a>成语词典功成不居功成不居的故事

功成不居的成语故事


功成不居

拼音gōng chéng bù jū

基本解释居:承当,占有。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,不去占为己有。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。

出处先秦 李耳《老子》:“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不居。”


功成不居的典故

春秋时期,老子提出辨证的政治主张,他认为天下人知道美与丑对立,有和无对立相生。圣人治国知道有为和有所不为,采取无为政策;知识有教则有不教,行不言的教育。万物各有所为,圣人不去掌握,事功告成,圣人功成不居,人们归功于他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功成不居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水至清则无鱼 西汉 戴圣《大戴礼记 子张问入官》:“故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。”
百川归海 西汉 刘安《淮南子 氾论训》:“百川异源,而皆归于海;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。”
紫陌红尘 唐·刘禹锡《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,戏赠看花诸君子》诗:“紫陌红尘拂面来,无人不道看花回。玄都观里桃千树,尽是刘郎去后栽。”
外圆内方 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郅恽传》:“案延资性贪邪,外方内圆,朋党构奸,罔上害人。”
有去无回 柯岗《逐鹿中原》第11章:“反而成了肉包子打狗,有去无回了!”
平淡无奇 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19回:“听起安老爷这几句话,说得也平淡无奇。”
经纬天下 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普施明法,经纬天下,永为仪则。”
过而能改 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“吾知所过矣,将改之。稽首而曰:‘人谁无过,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’”
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 西汉 戴圣《礼记 中庸》:“凡事豫则立,不豫则废。”
走南闯北 老舍《龙须沟》第二幕:“这年月呀,女人尊贵啦,跟男人一样可以走南闯北的。”